主要包括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和戊巴比妥等。长期使用有明显的成瘾性、呼吸抑制和过量致死等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已被其他药物取代。
有抗焦虑、抗癫痫、催眠及放松肌肉的作用。主要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这类药物虽具有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和戒断症状较巴比妥类轻等优点,然而大多数药物可导致白日宿醉,特别是在高剂量或长期用药时,产生认知和精神运动功能损害,药物耐受或者依赖,停药时产生反跳性失眠和戒断症状等问题。
主要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等。这类药物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方面较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改善睡眠结构,无明显宿醉现象、反跳性失眠及戒断症状,因此得到了广泛使用。
以上药物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状、应激及睡眠障碍,临床上均属处方药,多为二类精神药品。
临床上苯二氮䓬类药物滥用的情况较为常见。
如果未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或自行增加药量可能会带来药物依赖及其他不良反应,过量时可能出现呼吸抑制,或导致意识水平降低,重者可而危及生命。
长期大量使用有产生依赖的风险,突然停药则可能出现显著的戒断症状和(或)癫痫发作。长期大量使用此类药物停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
药物滥用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职业功能受损、危险驾驶、意外事故和家庭问题(包括对子女的忽略)。
国内外资料显示,镇静催眠药的临床总体使用量一直在增长。不可否认,由于部分睡眠障碍、抑郁和/或焦虑障碍患者长期存在失眠和服用药物的需求,促使了镇静催眠药广泛使用、但长期处方,或自主服药(从朋友或亲戚处获得)等情况加剧了镇静催眠药的滥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病因
社会压力(如失业、离异、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等)等应激事件对部分人群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及持续睡眠障碍的影响,可能是患者开始及持续使用本类药物的重要因素。
镇静催眠药物滥用的患者常常存在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情形,例如其他物质滥用患者共病镇静催眠药依赖。此类药物滥用与个人精神健康状态不佳相关,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越长,出现滥用的风险越大。
患者可多次就医购买药物,也可由家人或朋友帮忙代买囤积药品。再加上对镇静催眠药的认识不足,出现睡眠问题就用药,导致出现滥用的风险很大。
症状
巴比妥类药物选择性抑制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剂量较大时可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困倦思睡,其诱导的睡眠醒觉后易出现宿醉现象。
长期服用巴比妥类药物的人一旦突然减药或停药,会出现多梦、噩梦频繁,严重干扰睡眠,导致患者再次服用,逐步形成依赖。
突然停药12~24小时内,厌食、乏力、焦虑、失眠、肢体粗大震颤等戒断症状陆续出现;停药2~3天,戒断症状可达高峰,出现呕吐、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重,全身肌肉抽搐或出现癫痫大发作,有时可有高热谵妄。
本类药物的高成瘾性及其相对于巴比妥类药物的安全性(通常过量也不致有生命危险)使其成为最易发生滥用的药物之一。
如果持续性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其帮助睡眠的作用及抗焦虑作用可能由于耐受性增加而减弱。
多数人在较长时间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后停药并不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但既往成瘾者或有家族史者服用治疗剂量的药物3月后,如突然停药,可能出现严重戒断反应甚至抽搐。戒断症状包括:①焦虑症状:不安、易激惹、出汗、震颤、睡眠障碍;②感知觉改变:人格/现实解体、感觉过敏、异常的躯体感觉/运动觉;③其他(相对少见,多为高剂量突然停药者):抑郁、抽搐、谵妄。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相对的安全性,应用本类药物仍然可能出现记忆及精神运动性受损表现。
就医
当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后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中毒症状、戒断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治疗
对于用药量较大(超过正常治疗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依赖的患者,有必要建议住院进行脱瘾治疗。治疗时可逐步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替换巴比妥类,亦可用长效巴比妥类替代短效巴比妥类(30mg苯巴比妥相当于100mg戊巴比妥),缓慢减量,延长治疗的时间,以戊巴比妥为例,每日减量不超过0.1g,递减时间一般需要2~3周甚至更长。多数病例最终可成功脱瘾。
本类药物依赖的治疗原则是缓慢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疗程应由医师和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短者数周,长者数月。
对大多数苯二氮䓬类药物,每1到2周减量10%~20%,最初的减药速度可以快一些,后面的减量速度放慢,建议每2周减少原用量的1/8~1/4,撤药过程中如出现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可暂缓减量或暂时加量直至戒断症状缓解,同时合并支持性心理治疗。
预防
1. 限制处方量
2. 医生做好宣教工作资料显示,医生的宣教可能使已经长期用药的患者中的20%~40%减少每日药量或停止用药。
3. 要根据自身疾病特点、躯体状况等来选择合适药物,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治疗,规范治疗疗程。掌握短期、低剂量、间断治疗的原则。
4. 对于确有继续用药必要的患者,应遵医嘱合理用药,不过度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并按要求定期复诊。
日常
也就是说,医生在给予镇静催眠药治疗时,通常会告诉患者一些关于调整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规律作息,按时上床睡觉,按时起床,不赖床,白天不补觉,适当增加白天运动量,避免饮用兴奋性饮料,练习放松训练等。在坚持良好睡眠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再考虑使用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失眠的具体特点,比如以入睡困难为主,还是以早醒为主,是否有夜间容易醒及睡不踏实,是否伴有睡前焦虑等,个体化地选用药物。小剂量起始,根据患者的睡眠状况逐渐调整剂量,达到有效剂量后不随意调整剂量。
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按需服药,比如预期有入睡困难时在睡前服用,上床后半小时仍无法入睡时服用,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睡前服用等。不建议半夜醒来后,补服安眠药。具体服用频次,遵照医生的指示。
连续服用睡眠药一般不超过4周,超过4周时需要每个月定期评估,必要时更改治疗方案,比如更改为间歇治疗,或替换为成瘾性低或无成瘾性的其他药物治疗。
[1]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江海峰,赵敏,刘铁桥,郝伟.镇静催眠药合理使用专家意见[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2):103-105.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