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述有持续的、严重的、复杂多变的各种身体症状,因过度关注这些症状而反复就医,尽管经多方检查,未发现异常病变,或发现的异常病变不足以引起患者所描述的躯体症状的形式和严重程度,医生反复说明和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的困扰与痛苦,不断要求治疗去消除症状,并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就诊于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专科而不是精神心理专科。
躯体忧虑障碍通常涉及身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多种躯体症状,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个别情况下,患者可存在单个症状,如疼痛或疲劳。
躯体忧虑障碍男女都有,但更多见于女性。此外,患者多有“神经质”的个性,性格脆弱、多疑、担心、过于敏感、容易着急,内向、不善于沟通;也可以固执,追求完美、拿的起但放不下,没有安全感,基本表现都有过度关注躯体的不适症状和自身的健康状况。
病因
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在这些患者发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幼时和儿童青少年期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或忽略,或过度严厉对待,或儿童期存在患病经历或创伤等。但原生家庭的因素还不足以导致本病出现,它还需要一些工作、学习上的压力以及某些负性生活事件的触发和维持。
部分患者存在维持疾病迁延不愈,导致社会功能退缩,继而可回避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获得更多的关心、保护和照顾的心理,于是,躯体不适症状就成了患者应对困境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方式。
躯体忧虑障碍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患者的亲属患有躯体忧虑障碍,则患者比其他普通人群更容易罹患本病。
有研究认为,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当滤过功能失调后,过去不被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致使注意力由外转向身体内部,再加上焦虑紧张使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这些信息不断上传并被感受,就可能被患者感知为躯体不适症状。
症状
躯体忧虑障碍的表现可分为2大类,一大类是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共有的发病临床特点,另一类是个人特征性多系统临床症状。
(1)所描述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反复出现、变化多端(感觉多变、部位多变、程度多变、有季节性春秋易发),但没有找到确切的器质性病变的依据,或所发现的异常与患者描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明显不同。
(2)患者对症状过度关注,为查出原因而反复就医,不断更换医院和医生,要求医生开具各种检查,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服用多种躯体疾病治疗药物,但疗效均不理想,为此患者非常烦恼、过度担心。
(3)患者拒绝接受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反复在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就诊。
(4)患者患病后往往不被家人、同事、领导理解,反过来加重疾病感。
通常有2个特点:一是常见自主神经兴奋的表现,如心慌、出汗、脸红等;二是非特异性症状,如不确定部位的疼痛、压迫感、麻木感、憋闷感、或难以描述的难受感等。
(1)呼吸循环系统:心慌、胸闷、胸痛、胸部不适、咳嗽、呼吸困难等。
(2)消化系统:腹泻、腹痛、腹胀、拉稀、胃痛、反酸、嗳气、恶心等。
(3)肌肉骨骼系统:肌肉疼痛、四肢疼痛、关节疼痛、肢体发麻、四肢无力、背痛、腰痛等。
(4)神经系统:疲惫感、头晕头疼、记忆力下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出汗等。
躯体忧虑障碍与疑病症有着类似的行为特征。疑病症表现为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坚定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反复就医或重复检查来证实这种疾病的存在或疾病的性质。疑病症患者有时身体症状并不重,甚至没有身体症状,但仍担心疾病已潜伏在体内,只是没查出来。
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关注的重点是症状本身以及症状严重程度对个体的影响,不断寻求治疗以消除症状。
简单而言,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关注的是症状,而疑病症患者关注的是“不存在”的疾病。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而躯体忧虑障碍也常伴有抑郁情绪。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闷闷不乐、感受不到快乐为主要表现,可有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及心慌等躯体症状,求治心理不如躯体忧虑障碍患者强烈。而躯体忧虑障碍只有当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观念不是在抑郁发作背景下出现,例如先于抑郁出现,或抑郁缓解后出现,才能诊断为躯体忧虑障碍。
就医
医生会询问相关病史,对患者所描述的症状表现进行甄别分析,开具相应的辅助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心理量表测评,从患者躯体化症状的多少、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排除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来进行诊断,同时要排除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病变。诊断要点:
(1)患者描述的躯体症状涉及多个系统,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偶尔有单个症状,如疼痛或疲劳。
(2)患者对症状的过分关注,坚信症状会带来健康影响或严重后果,到处反复就医。
(3)恰当的医学检查及医生的保证均不能缓解患者对躯体症状的过分担忧。
(4)躯体症状(不一定是相同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
(5)症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治疗
躯体忧虑障碍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法。
首先用药物治疗,帮助改善或消除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对于症状程度严重、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的,可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焦虑药及抗抑郁药。对可以通过躯体化症状量表评估,根据患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药物及剂量。
一般在用药改善患者症状,取得患者信任,并接受心理疾病诊断,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基础上,积极鼓励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性解释。
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支持性心理治疗等,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临床上均可选用。
需要知道的是,药物治疗是对症,心理咨询治疗是对因,两者都需要重视,只有双管齐下躯体痛苦障碍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3.其他治疗
中医中药、按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症状长期不缓解,患者病情可以加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并因为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对症状及其后果的关注上,可造成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学业中断、无法上班,人际关系紧张等。部分患者因家人的不理解、不配合,而感到被“抛弃”,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出现自杀念头。
完全可以彻底治好,医患双方的配合非常重要。关键做到两点:第一,用药要充分消除症状;第二,心理咨询疏导解决患者的心理病因,只有达到上面两个目标,躯体忧虑障碍是能够彻底治愈的。
预防
1.做好健康宣教,正确认识疾病。
2.保持平和心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释放压力与不良情绪。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己的爱好。
4.当出现身体不适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相信医生的诊断。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不可缓解,可主动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及相关科室医生的帮助。
日常
1.首先我们要明白躯体症状的出现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并不是身体器官真的出现了毛病。这些症状虽然存在,却不会危及自己的生命,这样可以减少过度焦虑与恐惧。
2.坚持治疗,定期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复诊及相关科室治疗。
3.保持良好的心态即是一副良药,当症状出现时,要以一种坦然接受的心态与之共存。
4.不要过度关注身体的不适,不要反复到医院检查,更不要自行调药、停药,不要听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保健品。
5.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喜剧、读书、瑜伽、跑步等。
6.适量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焦虑水平及改善躯体不适感。
1.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及听信偏方,要听专业医生的意见。
2.放松心情,不要过度关注躯体的不适感觉,转移注意力,做些能让自己感觉轻松的事情,如运动、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玩游戏等。
3.规律作息,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躯体症状障碍的病人经常查来查去查不出病变,有些家属不理解,就觉得患者在装病,或是“作”,这时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所以家属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信任,,相信患者确实有不舒服,而不是忽视和否认,更不应该去指责。第二点是倾听,因为躯体症状障碍是情感表达,我们要用温和友善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第三点是鼓励,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患者通过适当的方式释放压力等。
[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庄琦,毛家亮,李春波,等.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9):847.
[4]Meng Jiang, Jialiang Mao,etc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the severity of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using the Self-reported Somatic Symptom ScaleChina (SSS-CN): a research protocol for a diagnostic study BMJ OPEN 2019;9:e024290. doi:10.1136
[5]毛家亮,何奔.综合医院非心理专科患者心理障碍早期识别及对策.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5,3(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