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除了会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也会经历被他人的不理解,如“你想太多了”、“你太矫情了”等的评价。
但其实,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假如你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亲朋好友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这样有利于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可治愈的。但再次经历类似或消极影响较大的事件时,可能会复发。
从严重程度来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迟发型3种类型。
(1)急性型:一般事件发生后3个月以内。
(2)慢性型:事件发生后的3个月以上。
(3)迟发型:事件发生后的6个月以上。
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几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
病因
异乎寻常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创伤性”的,如离婚失业或考试失败等。但是,有研究发现,大约只有0.4%的事件真正具有“创伤性”意义,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第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经历强烈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不管个体多么易感,都不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创伤性事件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充分条件,虽然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但只有一部分人最终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说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因素影响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包括:
(1)存在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与家族史。
(2)儿童期创伤(如遭受虐待、父母离异等)。
(3)性格内向或有神经质倾向。
(4)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
(5)从事易于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工作(如军人、急诊科医生)。
(6)家境贫寒、躯体健康状态欠佳、社会支持缺乏等。
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核心症状有三组即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及回避或麻木症状,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方面: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侵入创伤性体验重现。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性的出现有关创伤事件的痛苦回忆,就像电影中的“闪回”,或者在梦中反复出现。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听到某些声音、环境都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痛苦、抑郁等),或是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发抖、呼吸加快)。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主动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包括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以及能唤起这些痛苦的情景、人、对话、地点、活动、物体等。患者表现出“麻木”感,反应迟钝,或整体给人呈现出淡漠的感觉。并且患者自身似乎对任何事情无法产生兴趣,包括对曾经的兴趣爱好,都索然无味。与外界疏远,隔绝,无动于衷,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部分患者对创伤事件的回避只能暂时缓解痛苦,强化了回避行为,严重的情感分离会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甚至影响到生活。
经历创伤的人会体验到过度的警觉性。在一种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就仿佛在经历创伤性事件。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自我毁灭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
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患者可表现出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出现持续的认知歪曲,责备自己或他人,对自己、他人或世界出现持续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如认为“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没有人可以信任” 等。患者会出现持续的负性情绪状态,对重要的活动失去兴趣,疏远他人,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
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儿童也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因为儿童的情绪表达还不是很完整,与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害怕、担心、身体不适、失眠、噩梦等。有些出现过创伤障碍等儿童在性格上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突然外向变得安静,或者内向变得有攻击性。严重者可能会丧失学习能力,大小便控制能力等。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创伤本身造成的伤害,也会影响到成人后的性格问题,焦虑、精神状态、暴力、自杀、酗酒、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创伤性应激障碍可能会引起:
(1)抑郁症和焦虑症;
(2)药物或酒精等物质依赖;
(3)行为障碍;
(4)社交恐惧症、单纯恐惧症等;
(5)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
就医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有:
(1)经历过创伤性事件,且该事件涉及到死亡或者威胁到生命安全,患者亲身经历或者面临该事件;患者反应为严重的恐慌和无助;
(2)在经历创伤性事件的时候或之后,患者出现三种以上的症状:缺乏情感的主观感觉,感到麻木、与社会脱节;感觉自己迷迷糊糊,对周围环境意识程度降低;感觉事件不真实;选择性遗忘;人格解体,即对自身的关注度加强,但是感觉到的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不真实。
(3)对于创伤性事件有持续的重复的体验,如回忆、错觉、幻觉、梦境等或再次面临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场景、人物等感觉痛苦。
(4)对于可以唤起创伤的回忆表现出显著的回避。
(5)焦虑症状和警觉程度增高,比如入睡困难、易激惹等,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
以上5种症状导致社会、工作或学习等领域的功能受损,影响其能力,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以到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综合性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治疗
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约有30%的患者会保留较严重的症状。
当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确定后,药物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多数选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来对症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对药物治疗起效是相对较慢的,一般用药4~6周时出现症状减轻,8周或更长的疗程才能体现药物的真正疗效。由于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一种治疗无效可选用其他药物治疗,并给予合适的疗程和剂量。在运用抗抑郁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剂量与疗程与抑郁症治疗相同,治疗时间和剂量都应充分。建议缓解后还应给予1年维持治疗,直至痊愈。
对于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主要采用危机干预来帮病人重获信心,帮助其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鼓励其多表达、多宣泄。具体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团队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疗法等。
在心理治疗同时服用药物,可尽快改善情绪,起到加速痊愈的作用。
当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准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此外,目前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还可以选择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中医治疗等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迁延性和反复发作性使其成为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差的应激相关障碍。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创伤性回忆、经历等,影响正常工作、社交、生活等,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可有自杀风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因此,早期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
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首先要避免与创伤性事件或者画面接触。同时,建议患者培养应对创伤的能力,尽量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多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情。另外,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初步评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测评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干预策略,也可以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日常
日常生活中为了克服和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可以这样做:
(1)正确面对创伤产生的影响,积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减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不传播不实信息,选择性观看网络信息。
(3)放松心态,学会控制自己愤怒情绪。
(4)健康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睡眠。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看一部好看的电影,约上好友一起线上游戏等。
(6)帮助他人互相分担心理上的各种情绪,彼此安慰,树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减少发泄负面情绪。
(7)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祈祷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也可以更投入地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8)寻找让自己舒适的状态。
(9)期望自己可以一天比一天好,并不是马上脱离这种状态。
日常生活中要观察自身是否有持续性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反复出现创伤经历并带有强烈痛苦体验,甚至自杀或自残倾向等症状。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就诊复查,如定期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等。
此外,作为家属,我们除了要对患者休息、饮食等多方面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照顾,开导患者,主动帮助患者分担压力等。
参考资料:
[1] 陆林,方贻儒,江开达.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一).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1):32-35.
[3] 李凌江,于欣.《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简介.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196-198.
[4]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