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性障碍

2024-07-08 0 886
做作性障碍,又名Munchhausen综合征,也被称为做作性精神障碍,患者既不是为了获得赔偿,照顾或者摆脱困境,也不是为了诈病,持续而反复故意制作成假装躯体或者精神症状,甚至不惜自残自伤以求产生精神症状,谋得病人身份。本病不容易识别,难以获得确切估算值,目前尚未明确患病人数,但有研究发现,该病多发生于拥有医疗相关知识或工作经验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该病一般包括患者对自身的做作性障碍和对他人的做作性障碍。

1

对自身的做作性障碍

 

假装躯体或精神症状,以精神症状为主的做作性障碍,精神症状能明显地在自己意愿的控制下产生;产生的症状不能以任何其它精神障碍来解释;以躯体症状为主的做作性障碍,躯体症状可明显由自己意愿所控制,可达多次住院的程度。

2

对他人的做作性障碍

 

又称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和上述对自身的做作性障碍相似,但对象不同。患者会给他们照料的其他人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或宠物等捏造疾病症状,这种行为属于虐待,甚至会构成虐待犯罪。通常涉及父母伤害孩子。

病因

做作性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和创伤性经历都对患者有影响。长期被刺激会诱发此病,常见风险因素如下:

• 在童年时期患上严重疾病

• 在童年时期经历过身体创伤、性虐待、心理虐待等

• 缺乏关爱、认同感、自尊心

• 自己/家庭成员经常生病需要住院治疗

• 因死亡或疾病等经历丧亲之痛

• 抑郁症

• 人格障碍

• 从事医疗相关工作

症状

• 到处求医、反复出入医疗机构、经常待在医院

• 病史丰富但常不一致

• 非常了解医院和/或医学术语,对疾病教科书式描述

• 主观描述症状和检查结果不一致或模糊不清

• 仅在患者与他人在一起或被观察时才出现症状

• 疾病不按常理发展,莫名并变得更加严重或有变化的不明确的症状

• 渴望检查和住院,住院后稍不如意就要出院

• 渴望有风险的手术治疗,身上留有多次手术的痕迹

• 病情改善后出现可预测的复发

• 不愿让现在的主治医生与家人、朋友和以前的主治医生交谈

• 经常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

就医

什么时候应当就医?

如果患者一直强调自己有病,却又检查不出任何症状,同时陈述的疾病症状混乱,前后不一致,治疗结果难使其满意,应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给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或宠物等捏造疾病症状,也应及时就医。如出现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怎样诊断做作性障碍?

 

因为患者的欺骗伪装,通常诊断做作性障碍很困难。一般非精神心理科的接诊医生如果没有发现引起症状的身体原因,或怀疑症状或异常的化验结果可能是自我诱发或伪装欺骗,需要请精神心理科医生会诊。

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通过询问症状、病史、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判断患者所报告的症状是否过度、被夸大或伪造。另外,可结合量表筛查、头颅磁共振检查、脑电图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躯体和心理疾病,综合评估后做出诊断。

 

怀疑做作性障碍,通常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用的测试工具和量表包括记忆诈病测试、词汇记忆测试、医学症状效度测试及Rey15条目记忆测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第二版(MMPI-2)及各种人格评估问卷,评估患者是否诚实和潜在人格特质等。

 

临床诊断的要点包括哪些?

 

 

1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标准:

(1)对自身的做作性障碍

A.假装心理上或躯体上的体征或症状,或自我诱导损伤或疾病,与确定的欺骗有关。

B.个体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是有病的,受损害的,或者受伤害的。

C.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犒赏,欺骗行为也是显而易见的。

D.该行为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妄想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标注:

单次发作

反复发作(2次或更多次的假装疾病和/或自我诱导损伤)

(2)对他人的做作性障碍(先前的代理做作性障碍)

A.使他人假装心理上或躯体上的体征或症状,或者诱导产生损伤或疾病,与确定的欺骗有关。

B.个体让另一个人(受害者)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有病的,受损害的,或者受伤害的。

C.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犒赏欺骗行为也是显而易见的。

D.该行为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妄想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注:是施虐者,而不是受害者接受这个诊断。

标注:

单次发作

反复发作(2次或更多次使他人假装疾病和/或诱导损伤)

 

2

诊断要点

 

(1)做作性障碍患者的欺骗行为没有明显的外部犒赏。

(2)患者主观故意夸大或伪装自身症状,医生辨别伪装。

(3)本病注意与诈病、转换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相鉴别。

①诈病:诈病有外部获益如经济利益、休假、避免法律制裁等。而做作障碍患者没有外部获益。

②转换障碍:转换障碍患者没有作伪的证据,它们存在心理应激背景下的真正的躯体及神经系统症状,主诉的神经系统症状与真实状况不一致。做作性障碍患者在模仿、伪装疾病时,可以表现类似转换障碍患者。

③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故意自伤,往往是出于情绪失控等,但不涉及欺骗伪装。做作性障碍患者多欺骗伪装。

(4)做作性障碍常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边缘型/表演型人格障碍、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或其它精神障碍共病。

治疗

做作性障碍有哪些治疗方法?

做作性障碍很难治疗,无标准疗法,临床需要控制风险,严重时,为了安全,需要住院治疗。但本病主要还是依靠心理疗法,尝试找出心理问题,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认知行为疗法也是这类疾病不错的的方式,选择从认知的角度对情感于行为进行诱导,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对自己的思维系统进行修正。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者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一年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回复身心健康的新疗法。

做作性障碍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尚无治疗做作性障碍的药物。然而,如果涉及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可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并且需要对药物使用情况密切监控。

做作性障碍预后怎么样?

当发现患有做作性障碍疾病时,建议患者尽早诊断和干预治疗。但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精神科治疗,除非强制患者接受治疗,否则,做作性障碍的预后不太理想。如果不治疗,施加于自身的做作性障碍,可能会引起各种健康风险,对于施加于他人的做作性障碍,可能会引起虐待、死亡风险等。

预防

由于做作性障碍的原因不明,目前尚无预防方法。及早发现和治疗做作性障碍,可能有助于避免不必要且可能危险的检查及治疗。

日常

患者的自我调节

1.如果有自残或想让自己生病的冲动,如实告诉医生和家人。

2.提醒自己每次的伪装症状和自残伤害,都可能对自己造成永久的损伤。

3.学会信任医生和家人。

患者家属的支持

1.可以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但不要在他们患病时过度照顾。

2.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最好能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现在用的药物、可能出现患病的行为及状况等信息,便于后续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Martin P K, Schroeder R W. Challenges in assessing and managing malingering,factitious disorder, and related somatic disorders[J].Psychiatric Times, 2015, 22: 11-3.

[2]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 Factitious disorders.WebMD,LLC,2020.

相关文章

5个月前 593
5个月前 534
5个月前 499
5个月前 549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