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也是一种常见疾病,全世界范围内精神分裂症的终生发病率接近1%,男女比例接近。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多在10~25岁发病,女性多在25~35岁发病。
由于精神分裂症常起病于成年早期,其长期、慢性化的病程会造成严重的个人功能的损害。疾病晚期,患者会逐渐变得精神衰退、生活无法自理、对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除此之外,还会造成患者本人丧失、增加家属的照料成本以及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消耗。
病因
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十分明确,但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遗传风险越大。如有父母亲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该个体罹患此病的概率为10%~12%,而普通人群为1%。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认为,由于遗传因素和某些神经发育危险因素(孕期、出生或产后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和染童年创伤等)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有关,特别是多巴胺和谷氨酸递质标志物的活性改变。
不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相关,但心理、社会因素只是促发该病发生的因素,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的病程和结局。
症状
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主要分为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焦虑/抑郁症状、激越症状,此外,还可能有定向、记忆、智能、自知力受损。其中阴性症状是指正常功能的减少或受到影响;阳性症状是指正常功能的错乱。
常见的症状包括:
轻者表现为对未来没有打算和追求、个人生活疏于料理;重者表现为终日卧床少动、行为被动、个人生活不能自理。
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
患者很少说话,回答问题也很简洁,给人一种内心空虚的印象。
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缺少目的性活动。
对人际关系缺乏兴趣,很少与家人之外的人交往。
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知觉体验,其中言语性幻听最常见。
即使与事实不符或荒谬离奇,患者仍对自己的某些错误信念坚信不疑,包括迫害妄想、关系妄想。
表现为患者交谈时叙述抓不住重点,过多地倾诉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紧要的内容,思维缺少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等。
表现为一些重复、持续的古怪行为,漫无目的地游荡、喃喃自语或自己独自发笑、外貌奇特等行为紊乱情况;
包括紧张性木僵(持续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对周围环境刺激不起反应)、紧张性兴奋(突然出现冲动行为)、模仿语言、重复语言等。
情感反应明显淡漠或激越,或表现情感倒错(高兴的事情出现悲伤,悲伤的事情出现愉悦。
讲话语无伦次或不着边际;
轻者言语辱骂他人,打砸物品;重者表现出冲动攻击和暴力行为。
20%~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自杀未遂。
就医
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不要由于羞耻感、职业忌讳或是其他因素而耽误诊断和治疗。坚持长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才能达到目标疗效,切记不可擅自停药或乱服药。
当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或者下列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
1.有自伤、自杀或威胁自杀的倾向或行为;
2.出现严重的暴力伤害他人,不受自己控制。
3.出现本病复发的迹象。
患者要及时调理情绪,避免不良因素对本病的刺激。一旦发现有精神分裂症发作或是复发的情况,应在家属的陪同下及时就医。若有此前就医的资料,需要携带既往相关病历资料、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材料。
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并结合必要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完整的评估。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需同时满足以下两点:
1. ≥2个特征性症状(妄想、幻听、言语紊乱、行为紊乱、阴性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症状必须包括前三者之一)。
2. 疾病前驱期症状或社交、职业或自我照顾功能受损,持续时间达6个月(包括1个月的症状明显期)。
治疗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改善精神病症状、保留社会心理功能、预防复发和相关功能受损。及时及早治疗,患者会恢复得更快、更充分。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不论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都是首选的治疗措施。如首次发作后没有使用抗精神病药巩固治疗,70%到80%的患者在1年内会有第2次发作。
一般推荐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等作为一线药物选用。第一代(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氯氮平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物理治疗的作用是缓解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尤其是对于急性发作的分裂症患者,部分疗效与抗精神病药物相当,优于心理治疗。
部分急性期患者或疗效欠佳患者可以合用电抽搐治疗。其他可能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
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有助于患者精力、体力、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应该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家庭干预、社区服务、其他治疗(如个体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服药后出现的副作用(如困倦、发胖、头痛、失眠等)都是可以解决的,通过咨询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或者使用对抗副作用的药物。也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康复、运动等来减轻甚至消除副作用。
如首次发作后没有使用抗精神病药巩固治疗,70%~80%的患者在1年内会有第2次发作。持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将1年复发率降低到30%左右或更低。所以,精神分裂症一经发现还是要早治疗、坚持治疗,尽量减轻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在临床中,复发患者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觉得疾病康复自行停药,停药数月至半年疾病复发。想要减少疾病复发,需要遵医嘱服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进行维持治疗。
如果家属能做到支持和帮助患者、重视且了解精神分裂症、熟知患者复发的征兆、不给患者过分的言语和事件刺激,也能减少疾病的复发。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目的是: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能够自主生活。几乎没有疾病可以保证在治疗结束后终生不会再次复发,“彻底根治”是伪概念,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维持治疗效果,预防复发。
不可自行停药,需要调整药物请复诊咨询医生。
预防
自身具有精神分裂症危险因素的人群(比如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避免得病或复发:
1.孕妇要减少影响孕期胎儿发育的行为,平时注意药物服用。
2.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调节工作生活方式。
3.避免成瘾物质的滥用,尤其是对于成瘾性的物质(如大麻),要避免接触。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头部外伤、癫痫、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
日常
患者家属可以通过对于患者发病的频率、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来观察病情是否好转或需要复诊。
若要采取心理疏导或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为两周或者一个月复查—次,后期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复查。对于病情突然加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复查。
可能会有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性欲下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联系医生进行复诊,遵医嘱调整药物。
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倾向,即有一定概率会遗传给下一代。可以在调查清楚双方的精神分裂症患病情况后,向精神科医生咨询,再决定是否生育。
参考文献: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