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

2024-07-09 0 659
焦虑障碍(焦虑症)是一组以焦虑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的总称。焦虑障碍的特点是无客观依据的情况下持续地表现出紧张、担心和害怕,并伴有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状,以及出现相关的行为障碍。

焦虑障碍分为哪几类?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疾病分类,目前的焦虑障碍包括: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惊恐障碍;③场所恐惧症;④社交焦虑障碍;⑤特定恐惧障碍;⑥分离性焦虑障碍;⑦选择性缄默;⑧其他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临床中以广泛性焦虑障碍最为常见。

每一种类型的病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有所差异,若想详细了解,可查阅具体疾病。

焦虑障碍很常见吗?

2019年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为5.0%,终生患病率为7.6%。

焦虑障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通常起病于儿童期或少年期,到成年期就诊。焦虑障碍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

生理性焦虑与病理性焦虑有什么不同?

焦虑其实和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类的一种正常反应,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压力感,有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常伴有憋气、心慌、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机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帮助我们应对当前或将要出现的危险状况。我们只能或多或少减少焦虑,但不可能完全免除。

在一定程度上,焦虑和恐惧时正常的具有自我保护作用的反应,但如果在没有危险或者刺激源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反应过度,时间持久,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就可能构成一种疾病。

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病理性焦虑的程度通常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甚至缺乏引起焦虑的现实事物或情景;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害怕,并缺乏应对的能力;并且这种焦虑持续的时间较长久,即使客观问题已经解决,但焦虑感依然存在;伴随有胸部不适、心慌、气短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及运动性不安(如手抖和坐立不安)。

只有以病理性焦虑为主要表现的,才是焦虑障碍,又称焦虑症。

哪些人容易患焦虑症?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患焦虑症的人数不断上升,焦虑症已成为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1.脑力劳动者患焦虑症的人数多于体力劳动者。

2.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3.遭受亲人离世、离异、失业、罹患重大疾病、工作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等都是促发焦虑症的重要因素。

4.过分追求完美、占有欲或控制欲强、自卑、缺乏安全感、过分关注自己的人容易出现焦虑症。

5.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患者。

焦虑障碍会遗传吗?

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较高,除与环境因素、个性有关外,遗传因素不能忽视。研究显示,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病因

焦虑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1
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生物节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递质平衡失调等。

2
心理因素

包括童年经历、性格特点等。

有研究显示,某些人格特质,如有完美主义倾向、严肃保守、多愁善感、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焦虑障碍。

3
社会因素

包括生活事件、社会文化、生活节奏、经济状况等。

焦虑障碍患者较健康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主要以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多见。

症状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为焦虑症状群,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担忧、害怕、恐惧、紧张不安;躯体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坐立不安、颜面潮红、苍白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不同的焦虑障碍类型表现有何不同?
1
广泛性焦虑障碍

表现为对许多事物或活动持续的、过分的担忧或焦虑,这种焦虑与周围环境没有关系;有的患者甚至没有明确的担心对象或内容,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惊恐不安的强烈感觉;有的担心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担心、焦虑的程度和现实很不相称,如过度担心自己或亲人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担心工作出现差错等,通常还伴有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心慌、心前区不适、口干等。

2
惊恐障碍

又称急性焦虑发作,表现为在没有明显刺激源、也没有明确恐惧对象的情况下,毫无征兆的、反复突然出现强烈的害怕、恐惧或不适,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等。

3
场所恐惧症

表现为对特定场所或情境的恐惧,如害怕到会场、剧院等人多拥挤的场所,害怕使用公交汽车、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害怕单独离家外出,害怕站在高处,甚至害怕单独留在家里,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明显焦虑,出现明显的头晕、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让患者感到极度痛苦。

4
社交恐惧症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明显而持久地害怕社交情境、行为和活动,一旦面临这种情景立即“手足无措”,不敢与人对视,出现严重的焦虑反应。患者很清楚这种反应是过分和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因为害怕在人前出丑或难堪而尽力回避各种社交场合,明显地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职业和社会功能。

5
特定恐惧障碍

对某种或某些特定物体或场景产生强烈、持久且不合理的恐惧,患者害怕的往往不是与这些物体接触,而是担心接触之后会产生可怕后果,因此对恐惧的物体或场景主动回避,或带着强烈的害怕和焦虑去忍受。如:患者不敢接触尖锐物品,害怕会用这种物品伤害他人;害怕各种小动物会咬自己等。大多数患者认识到这些害怕是过分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

就医

什么时候应就医?

如果您常常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自己感到痛苦,并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社交、生活,或感到沮丧或烦躁,甚至酗酒、吸毒、自伤或自杀,或存在其他精神疾病,应及时就诊。

就医应去哪个科?

可以到精神科、心理科。

如何诊断焦虑障碍?

目前主要依据焦虑的临床症状和病程来确定特定的焦虑障碍。

在诊断焦虑障碍前,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引起焦虑的客观因素、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严重程度和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患者的人格特征等等。

其次,要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同时还会使用一些量表进行测评。最后,综合判断而下诊断。

怀疑焦虑障碍的患者通常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常规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检查、肾脏B超、头颅CT/磁共振等。

焦虑障碍为什么要做量表测评?

量表检查可以比较客观地反应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是诊断焦虑必不可少的手段。焦虑症状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可通过焦虑症状的评估量表评定。常用的焦虑症状评估量表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超过50%的焦虑障碍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因此,对焦虑障碍患者需要同时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常用的抑郁症状评估量表包括: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焦虑障碍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特质,故需要对焦虑障碍患者进行人格测定,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治疗。常用的人格测定包括艾森克人格测定(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

焦虑症和抑郁症如何鉴别?

焦虑与抑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常相伴相随,因二者症状相互重叠,如食欲下降、失眠、疲劳、容易激惹等。但两者的表现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焦虑多只指向未来,抑郁多指向过去,具体区别如下:

(1)焦虑的表现以患者不安、恐惧、紧张、多虑为特征,伴有呼吸急促、心慌、头晕、胸闷、尿频等等症状。而抑郁症则以抑制为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悲观情绪、思维反应迟钝,理解、判断、推理、分析能力、注意力下降。

(2)抑郁症患者对人疏离,对以往爱好兴趣丧失,而焦虑症者保持正常。

(3)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不愿意与人接触,但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而社交焦虑者害怕突然发生的社交接触等,害怕去公共场合。

(4)抑郁症患者严重时对自身症状缺乏认识,主动就医者占少数;焦虑症患者常常知道自己的焦虑是过分的,但又因无法控制而苦恼,大多数会主动求医。

治疗

焦虑症可以自愈吗?

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焦虑症通常很难自愈,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焦虑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焦虑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其他治疗。焦虑障碍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不同治疗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焦虑障碍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治疗焦虑障碍的常用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药物等。其中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常用于焦虑障碍的长期治疗,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起效快,常用于急性期,但因有潜在的成瘾性,不建议长期使用。

需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临床上会根据焦虑障碍的不同类型和临床特点选择用药;第二,不可自行购买药物,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焦虑障碍通常要治疗多久?

焦虑障碍属于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复发率高,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大,强调全病程、综合治疗。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3个时期。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控制焦虑症状,在临床症状缓解后需要巩固治疗,巩固期一般至少2~6个月,维持期治疗一般需要维持治疗至少1年防止复发。维持治疗中需要加强心理治疗,以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复发。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焦虑障碍,治疗时间有所不同,具体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

焦虑障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正念认知疗法、家庭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精神动力治疗、森田疗法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目前临床应用最广、使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行为认知疗法。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该如何选择?

药物治疗起效更快,急性期效果更确切,消耗时间精力也更少。而心理治疗作用更持久,但可得性不如药物,需要的时间精力更多。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或单用心理治疗。

预防

如何预防焦虑症的发生?
1
宣泄压力

大部分患者患上焦虑症都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的,面对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要学会正确的宣泄压力。自我宣泄可以通过写日记、和朋友倾诉、运动来完成。

2
学会放松

放松训练能使身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周末假日,可以到公园或郊区逛逛。平常尽量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抛开工作的烦恼。

3
有氧锻炼

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广播操、太极拳、跳舞等运动。

4
规律作息

睡眠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规律的作息能让情绪更加稳定。

5
向人倾诉,寻求社会支持

有了苦闷,应向朋友和亲人倾诉,常会使心境由阴转晴。

6
学习催眠疗法

当遇到情绪激烈,或突发性刺激事件,通过催眠,引导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不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能够宽和从容面对。

7
关注心理变化

如果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之后还没有办法获得理想的效果,最好咨询专业人士,定期门诊复查。

日常

焦虑症患者如何做好自我调节?

1.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期望不可过高,“去摘你跳一下就能拿到的桃子”。

2.学会顺其自然。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

3.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换个角度看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合理分解压力,积极寻求帮助。

4.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少喝咖啡或茶叶,限制饮酒和远离毒品。

5.平时容易急躁的人,多参加慢跑、打太极拳、下棋、游泳等运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稳定情绪。

6.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国家卫生健康委.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3]刘协和,李涛.临床精神病理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上一篇: 抑郁症
下一篇:

已经没有下一篇了!

相关文章

6个月前 659
6个月前 606
6个月前 566
6个月前 614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