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在适宜的睡眠环境下,存在长期的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醒、醒得早等问题,导致睡眠不足,从而影响到白天的工作、学习、生活。
不一样。失眠是一种症状,失眠是指躺在床上半小时以上仍睡不着、睡眠浅、容易醒、醒后不易入睡;白天困乏无力。这里要注意超过半小时还睡不着才叫失眠。
失眠障碍,是指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只有达到了以上标准才能叫失眠症。
所以,一两个晚上睡眠不着、失眠不要紧。只有持续而频繁的睡不着,且白天的生活还受到明显影响,才算是失眠障碍。
长期严重失眠常给患者的躯体、心理、生活、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需要给予重视和治疗。
在国际睡眠障碍的分类中,失眠障碍可分为慢性失眠障碍和短期失眠障碍。
短期失眠障碍是指失眠和日间功能损害发生的时间较短,不足3个月,并且没有症状出现频率的要求;许多短期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可随时间而缓解,也有部分逐渐发展为慢性失眠障碍。
慢性失眠障碍是指失眠和日间功能损害每周至少出现3次,并持续了3个月以上。
失眠很常见。由于失眠定义、诊断标准、调查方法和调查人群各异,失眠患病率差异很大。依据不同的评估标准,失眠症状或失眠障碍的现患率在4%-50%之间。
在普通人群中,短期失眠障碍的发病率约为30%~35%,而慢性失眠障碍约为10%。青少年人群中,失眠发病率为3%~12%。
慢性失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老年人中更常见。此外,女性、焦虑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等人群中也较为常见。
病因
引起或促发失眠障碍的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
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或心理压力过大,如失恋、失业、离婚等。
如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睡眠环境过冷过热、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等。
如饥饿、过饱、疲劳、性兴奋等。
如日间休息过多、睡前运动过多、睡前看刺激性电视/电影、抽烟等。
如咖啡、浓茶、甲状腺素、皮质激素、抗震颤麻痹药、中枢兴奋剂等的使用时间不当或过量,药物依赖戒断时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
睡眠节律变化因素
如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等。
如焦虑与抑郁障碍时。
如心衰、哮喘、胃肠炎等。
如焦虑、强迫的人格特征。
症状
在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条件下,不能较快理想入睡。儿童和青少年入睡时间大于20分钟;中老年人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
睡不实、睡眠浅、夜间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睡眠不足等。
睡不实通常是指觉醒次数≥2次或总觉醒时间≥40分钟。
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总时间不足390分钟(6.5小时)。
早醒:通常指比预期的起床时间至少提早30分钟并引起总睡眠时间减少,早醒的判定需要考虑平时的就寝时间。
在失眠症状中,以入睡困难最多见,其次是睡眠表浅和早醒等睡眠维持困难,两种情况可单独存在,但通常并存,并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变。
常表现为疲劳或全身不适,白天犯困,精力差,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下降,容易发脾气等。
对失眠的恐惧和担忧,常引起焦虑不安,使失眠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失眠→担心→焦虑→失眠,增加治疗的难度。
就医
如果失眠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或因为失眠而感到焦虑、精力差、情绪低落等,建议尽快就医。
睡眠中心、精神科、神经科、心理科。
失眠障碍的诊断依据失眠的病史、临床表现、睡眠的主观评估(如使用睡眠日记、量表测评)及客观评估(使用多导睡眠监测、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等),并结合失眠障碍的诊断要点或标准。详细临床评估是做出诊断以及制订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
此外,失眠有时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因此,医生也许会建议某些检查,比如测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甲状腺功能、血糖、肾功能、脑部CT等,来识别患者是否有和失眠共存的疾病。
目的是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常用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等。许多精神疾病(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可伴有明显的失眠症状,因此也常常会用到其他量表,如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等。
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C)、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体动记录检查等,评估失眠程度以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一些躯体疾病(如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疾病)常与失眠合并存在,医生可能会开具某些检查,比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来进行识别。
睡眠日记是用来自我评价睡眠的一个重要而且简单的工具,它不是真正的日记,而是基于一个人对自己昨晚睡眠回忆的简单日志。它没有固定的模板,通常包含以下详细信息:
(1)上床时间和/或熄灯时间
(2)早上醒来的时间
(3)中间醒了几次
(4)昨晚一共睡着了几个小时
(5)昨晚一共躺在床上几个小时
(6)睡眠效率(第4项和第5项相除)
(7)自我感觉的睡眠质量评价(1为最差,10为最好)
(8)今天白天觉得困吗?
(9)白天睡了吗?多长时间?
(10)白天服药了吗?什么药?
(11)白天是否饮酒,或和咖啡、浓茶?
对于失眠的人或者医生来说,睡眠日记中的具体条目通常比对于睡眠习惯的一般回忆更为可靠和有用。而且可以让睡眠的情况被具体评估,治疗的效果也可以被直接看到。
为了保持最准确的睡眠日记,请每天仔细填写。通常建议记录睡眠日记至少2周。不过,若在失眠治疗过程中,您可能需要记录日记2周或更长时间。
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CSD-3),必须满足以下A-F每一条件标准:
A.患者自我汇报,或者患者的父母/看护者发现,以下一个或更多现象:
(1)睡眠维持障碍
(2)入睡困难
(3)早醒
(4)在恰当的时间抵制上床就寝
(5)在没有父母或看护者的情况下睡眠困难
B.患者自我报告,或者患者的父母/看护者发现,以下一个或更多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症状:
(1)疲劳或不适
(2)注意力、集中力或记忆力受损
(3)社会、家庭、职业或学习成绩受损
(4)不良情绪或烦躁不安
(5)日间嗜睡
(6)行为障碍,例如多动、冲动和易激惹
(7)积极性下降或体能下降或主动性下降
(8)易于犯错或发生事故
(9)对睡眠担忧或不满
C.对于睡眠或觉醒的主诉不能单纯由睡眠的不恰当的时机(例如足够分配给睡眠的时间)或不恰当的环境(例如睡眠环境是安全的、安静且黑暗和舒适的)而解释。
D.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至少已经存在3个月。
治疗
主要的治疗方法有2大类: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主要是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心理及行为因素,增强患者自我控制失眠障碍的信心。包括睡眠教育、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矛盾意念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法、认知治疗以及专门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等。
在睡眠卫生教育、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上,酌情给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
(1)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如氟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地西泮等。
(2)非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褪黑素缓释片、雷美尔通等。
(4)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具有一定的催眠效果,如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尤其适用于伴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失眠患者。
(5)镇静类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等。不作为首选的药物使用,仅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6)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如苏沃雷生。
此外,如果失眠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否则失眠很难好转。
一个好的安眠药,应该是既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又不产生其他的不适症状,而且短期使用又不易成瘾。首先推荐短、中效的非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和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和这类药物半衰期短、利于代谢,对第二天的生活影响小。相对来说,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这些药安全性更高,对正常睡眠结构破坏较少,白天的副反应更少。一般情况下以服用一种安眠药为佳,不应同时服用多种安眠药,以避免或减少安眠药的不良反应。
1.药物的选择及药物剂量的选择上,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周。
3.长期连续使用药物的患者,应当避免突然停药。因为突然停药可能带来严重的撤药症状以及失眠的反弹。
4.服用安眠药物时一定不能饮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饮品。因为酒精会加重对神经系统的抑制。
5.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孕妇应该避免使用安眠药。
6.半夜醒来,不要追加使用安眠药。
7.服药治疗阶段,请停止高空作业、精细操作、驾车等。
8.长期使用安眠药需要检查肝肾功能和血象。
9.不可单独依赖药物,应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规律,保持心情愉快。
答案是否定的,失眠了不能马上吃药。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时时刻刻、默默的在自动的调节我们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当前的状况。对于失眠来说,身体也会自动的调整。一两天睡不好,身体自身就会调节。而过早的服用药物,会打乱身体对睡眠节律的调节,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就会影响睡眠节律,所以,失眠了不能很快服药,而是需要放松,不在意。对于受失眠长期困扰的人们及因疾病而导致的严重失眠者,建议您们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切忌未经医师诊治而自行购用安眠之类的药物。
安眠药的成瘾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某些患者可产生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但那通常在长期、大量服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只要您是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正规、系统地服药,一般来说不会成瘾。
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应该怀疑对安眠药产生了依赖性,应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原来的安眠药剂量效果大不如前,需要增加剂量才能保持助眠效果。突然停药,会出现恶心、乏力、紧张、害怕、难以入睡或其他以前较少出现的不适感(如对光线和声音非常敏感、手脚轻微刺痛等)。
预防
1.每晚尽可能在固定的时间就寝。
2.确保卧室环境足够安静、黑暗、放松、温度适宜。
3.将电子设备(如电视、电脑、智能手机)从睡眠区域移除。
4.睡前避免大量进食,不要咖啡、浓茶,不喝酒。
5.睡前避免吸烟。
6.白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7.睡前避免进行高强度锻炼。
日常
很多人认为睡前饮酒会帮助入睡并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事实上,很多研究发现,无论饮多少的量,总体而言对睡眠有害无益!
因为虽然酒精可能会帮助入睡,但酒精能让人处于浅睡眠,不能很好的进入深睡眠,减少深睡眠时间,延迟进入快动眼睡眠,从而明显影响睡眠质量。第二天仍无精打采、没精神。有些人还会头痛。因此,睡前饮酒,包括国内热衷的睡前饮用少量红酒改善睡眠,都是不被推荐的。
1.孕妇、新生儿。
2.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重症肌无力患者、青光眼患者。
3.老年人和儿童慎用。
规律的作息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钟时间。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可以有效调整原本紊乱的作息规律。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疲劳程度如何,都需按时睡觉及起床。
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睡眠尤为重要,可以起到改善睡眠质量及延长睡眠维持时间的作用。对于舒适,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睡眠环境。
不少人在睡前都会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入睡,而这种焦虑会加重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睡前我们可以做一些冥想或是呼吸放松训练,保持内心的平静。或是给予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当我们无法入睡时,脑子里就像发动机一样,不停地在运转,反复思考一些问题,自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这时可以在上床前设置一个“担忧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你可以无条件释放你的情感,写出那些让你烦恼或是困惑的事情,记录当下的感受,体验自己的情感。给自己的不良情绪一个宣泄口,接纳那些情绪,然后放在一边。如若是被一些事件或计划所困扰,那么也可以记录下那些事件和计划,问问自己做些什么建设性的行动,同时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告诉自己事情是做不完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将所有事情完美解决。
(1)避免打盹:许多人白日感到困倦时总爱打盹。打盹虽有利于精力的恢复,但不利于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2)避免睡前摄入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如果特别饥饿,可以在睡前少量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含咖啡的饮料、浓茶等会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提神的作用,不利于夜眠,可以替换成牛奶来帮助睡眠。
(3)避免运动:运动可以缓解情绪也可以帮助夜眠。但需注意的是,运动应该在晨起或下午进行。睡前大量的运动不但不利于精力的恢复,同时会影响休息。
不可以,安眠药在我国属于特殊管制类药物,只有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药店擅自售卖是违法的。此外,选择哪种安眠药、服用多大剂量、使用多长时间、如何撤药都是很专业的问题,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作主张。
1.清淡饮食,食物要易于消化,尽量不吃油腻食物。
2.不要喝咖啡、浓茶、可乐,尤其是在傍晚和夜间。
3.不要暴饮暴食,晚餐不要吃的过饱。
4.睡前尽量不再进食。